作为首批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瑶海区是合肥市最小的主城区。“城市空间缺乏纵深,转型发展的腾挪空间有限”等问题曾让瑶海区面临着“负重转身”的难题。如今,依托老工业基地,瑶海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时为传统市场插上“数字翅膀”,闯出一条转型路。
复古红砖、码头灯、铁艺围墙、齿轮闹钟雕塑、现代工业风镂空围墙……日前刚刚改造完毕的合肥市瑶海区行知小学巷呈现出一派白墙灰瓦的复古工业风。和行知小学巷一道改造完毕的还有该区另外10个小街巷。
“不能让小街巷成为‘隐蔽的角落’,而要让群众从漂亮的主干道拐到小街巷之后也能感受到一种艺术的品位,找到回家的感觉。”见证这一切变化的瑶海区市政养护管理处道桥办主任程尧,说起这项正在实施的“城市装修”计划不无得意。
作为首批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瑶海区是合肥市最小的主城区。“城市空间缺乏纵深,转型发展的腾挪空间有限”等问题曾让瑶海区面临着“负重转身”的难题。
“所有工作都围绕转型来做,不转型不行!”瑶海区委书记黄卫东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合肥史上最大规模老工业企业搬迁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规划范围内25个市辖区老工业基地之一,瑶海区也是安徽省7个城区老工业区中唯一一个省会城市市辖区、安徽唯一一个县区级“国字号”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
瑶海区从不讳言其在一段时期内所面临的困境,然而,是危也是机。这其中,实施合肥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老工业企业搬迁成为瑶海区转型的一个重要契机。
瑶海区发改委主任李咏说,该区强力推进工业企业关停并转,截至2019年底,累计完成列入试点区计划的老工业企业关停并转80%。
与此同时,老工业基地沉淀下来的宝贵资源,正成为瑶海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优势。依托南淝河“水”文化和钢厂“钢”文化,瑶海区推进马(合)钢工业遗址公园、近现代工业博物馆、合肥市博物馆等项目建设。
通过整体保护、有机添加、沟通衔接、融合渗透,瑶海区正在塑造一条融合工业遗产、创新产业、社区服务的马(合)钢工业遗址公园及文化创意廊道。
“创意绿廊平均宽度约260米,廊道内以高绿量空间、工业遗产和低层景观性建筑物为主,让‘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 李咏说。
数字经济新引擎赋能城区转型
7月16日,全国首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数字商务企业的猪八戒网,将其安徽运营总部落户位于瑶海区的合肥市物联网科技产业园。
“城市发展关键还是产业,猪八戒网签约瑶海,就是一种全新的业态引入,让老工业区变成新兴产业的聚集地。”黄卫东认为,谋求换道超车,需要通过经济、城市转型这两条路径。“虽然商贸一直是瑶海的主导产业,但业态落后,面临转型。因此,培育新兴产业是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动力和命脉。瑶海区不等不靠、科学布局,抢抓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等机遇,以新动能培育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金融商贸服务业、建筑业、文化创意产业、大健康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2019年,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被认定为“长三角G60产业合作示范园”。瑶海区数据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做实做强“中国网谷”品牌,培育和引进一批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建设全国一流的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高地。
换道超车,闯出一条转型路
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在停业50天后,位于瑶海区的白马服装城3月20日起陆续复工复业,即以全新面貌亮相,开始拥抱网络直播带货风口。这并不是赶时髦,也绝非一日之功。其实,瑶海区早在2012年就已布局安徽白马电商产业园,积极完善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在此之后,水到渠成,安徽短视频直播基地落户瑶海。以白马电商为据点,已有36家数字经济和文化传媒企业入驻,现有专业直播间73间。根据规划,未来将提供1.5万个工作岗位,每天将有5000场直播,人均一场直播带货1万元,每天可销售产品5000万元,一年可创造150亿元产值。
瑶海区共有七大类33家专业市场,其中家居建材类11家,纺织服饰类7家。白马商业的成功转型给瑶海区专业市场全面转型带来信心。
黄卫东说,这些专业市场既是瑶海发展潜力所在,又是瑶海转型的难点。“昨日创造辉煌,今日负重前行。”无论从城市发展,还是民生就业来讲,闯出一条转型路,为传统市场插上数字翅膀,换道超车是转型的必然选择。